学校管理就像养鱼,要想鱼儿长得好、游得欢,首先水要好,这水就是学校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不是赶时髦的标语口号,更不是应景作秀,真正的校园文化一定是“种”下去、“长”出来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和培育。
近年来,我校文化建设进行了细分和实践性探究,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家聚人、以境育人”的阳光特色文化,并将其作为实施现代化管理,创建自然、和谐、人文校园的切入点,推动了学校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创建清新雅致的环境文化。努力营造“以情育人、以景育人、以人育人”的文化育人氛围,力求达到“环境设施的功能性与美育性相统一;环境设计的教育性和儿童的心智模式相统一;环境规划的整体性和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学校不仅按国家示范小学办学标准配齐了各类教学设施,而且整体布局规整精巧,环境整洁雅致,处处体现人文关爱,让草木微笑,让墙壁说话,使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学园和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拓展人本和谐的管理文化。管理的最高状态不是管束和控制,而是管理双方的“和谐、互动、共担和分享”。要将双方的目标差异协同一致起来,形成围绕共同目标的良性互动,实施风险、责任的共担,一起分享成功、成长的喜悦。通过“情感+制度+人格”的管理文化,我校达到了管理的平衡、自然和高效。
构建健康雅美的教师文化。围绕教师的行为影响、学习与成长、生命质量的主线,学校积极构建教师文化。从师德建设入手,提高教师示范的行为影响力;从教育科研入手,提升教师教育实践和教科研能力;营造关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文化,推进教师能力提升;营造关注教师生命质量及生活品味提高的文化,推进教师个人学习、成长与其生命质量的对接。没有说教,不讲大道理,在学校里,教师们在“润物细无声”的学校文化中自然成长着,教师队伍突出表现出“四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变教学研究的评课论课为观课议课;变关注个人及个人研究为关注团队,同伴互助,共同成长;变埋头教书为科研引教。
丰富顺性扬长的学生文化。学校通过“养成教育”课程化、“扬长教育”行为化、“心理疏导”常态化、“课外活动”多样化、“特长培养”社团化建设阳光向上的学生文化,推动学生快乐、健康、和谐、个性化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自信,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全面发展。
引领互动温暖的课堂文化。学校将课堂作为主阵地,从变革课堂评价开始建设课堂文化,拟定了五大课堂评课标准:激励的策略(教态亲切、扬长补短、多元评价)、积极地参与(全体参与、手脑并用、主动探究)、温暖的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畅所欲言)、成功地体验(潜能开发、充满自信、人人成功)、目标的渗透(目标鲜明、设计合理、多元渗透),使课堂教学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中尊重差异、激励扬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完善科学人本的制度文化。搭建公开、公平、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框架,推进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有机协同。“和谐”的管理理念并非不要严格的制度,相反,学校管理的和谐是建立在学校成员对制度的认同与遵守之上的。近年来,我们设立了课程教学部、学生发展部、音像信息部、校务管理部、后勤保障部等大部制组织,完善了各部门岗位工作职责。在梳理学校核心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流程并纵向牵引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科研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横向支撑的综合管理(含绩效考评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党务管理、后勤管理及校园网络管理等制度体系,并在组织实施中持续改进和完善。
激活个性多彩的课程文化。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基于国家课程的阳光教育特色的学校课程管理框架和学生成长体验性课程体系,激活了个性多彩的课程文化,初步构建起“1+N”的学校课程管理框架结构。通过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拓展,进行国家课程“1”的整合和拓展,即“标准化+个性链接”;通过不断丰富知识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进行校本“N”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即“个性化+丰富化”。“1+N”使课程教学既保证基础又满足个性,既提升质量又发展兴趣,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体差异,由此取得显著效果。
这些年来,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学校文化建设逐渐趋于丰富和完善,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了根植于心的文化自觉,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因势而起。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究中,我们也认识到,学校文化必须尊重并呵护教育“原生态”,重视系统思考下的设计与实践,充分把握学校整体与各个部分、主干文化与枝干文化的关系,并坚持稳定性和长效性。
(作者:陈红,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