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4年前做的一件小事,能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表扬。”近日,湖北高校毕业生、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首例跨国捐髓志愿者张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7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讲了张宝捐髓救助一位韩国患者的故事,称“这是中韩两国人民友谊的真实写照”。
其实,像张宝这样捐献骨髓的例子,在湖北各高校似乎并不为奇。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湖北高校中涌现出了10余位志愿捐髓救人师生,以及更多的大学生先进典型。这些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成为湖北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漂洋过海的一颗生命种子
出生于1981年的张宝是安徽淮南人,2000年考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曾担任过经管学院学生会干部。
2002年,一次外出游玩时,张宝看到街头停着一台献血车,“也没多想,挽起袖子就上前献了400毫升血”。从那之后,张宝开始了他的无偿献血之旅。“和其他献血者一样,差不多半年一次,每次都是400毫升。”
2003年,即将毕业的张宝,在大学期间最后一次献血中,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申请单。“当时并没弄清楚造血干细胞是什么。”在他眼里,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都是很平常的小事,“能帮助别人就很好”。
2008年,韩国白血病患者向中华骨髓库求救。经过长时间配型比对,张宝是唯一配型成功者。然而这时的张宝已从武汉回到老家淮南,在一家建筑公司上班。8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中华骨髓库打来的电话,说一名白血病患者与他初步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骨髓。听到这个消息,张宝非常高兴,没来得及和家人商量,他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不久后的一天,张宝开车外出办事时,与一辆中巴车发生碰撞受了重伤,造成颅内、胸腔积水,手骨、胸骨及肋骨骨裂,在医院治疗了1个多月。死里逃生的张宝首先想到的,就是远在异国他乡正等着他救命的那个人,他捐献骨髓的念头不仅没有动摇,而且更加坚定。他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加快康复。
2010年1月,张宝来到北京一家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提取。由于距韩国患者路途遥远,为留够损耗量,一般打3天即可的动员剂,张宝要打5天。1月11日,张宝圆满完成跨国捐髓,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第1471号捐献者,也是湖北省首例跨国捐献者。
百花竞放的“明星效应”
在张宝捐献骨髓的示范带动下,湖北近年出现了很多捐献骨髓的大学生:2011年,两次捐髓的大学生杨子威、弃考捐髓的“90后最美大学生”田强等。2011年,该省共有17人成功捐髓,2012年上升到了34人,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0人。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教师余志凌,是近年来无偿捐献骨髓的师生代表之一。至今坚持无偿献血已超10年的她,在2008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2012年10月,余志凌接到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电话:“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她平静地回答:“愿意。需要我做什么?”
经过多次体检,2013年2月28日各项体征均符合要求的余志凌在武汉协和医院,按照医生的要求注射动员剂、抽血化验。因患者体重偏重,余志凌先后分两次共捐献480毫升富含“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悬液。
近年来,湖北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在高校学生中先后挖掘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形成了先进典型群体示范的“明星效应”。
这些“明星”人物的事迹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徐本禹、黄来女、刘芳艳、赵传宇、范献龙、谭之平、郎坤等7人受到中央领导接见,一批典型的事迹受到中央领导肯定批示,其中徐本禹和长江大学“10·24”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英雄集体分别被评为2004年度、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黄来女、赵传宇、谭之平等3人分别被评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全省先后涌现出大学生英模人物50多名、年度人物30多名。
这些先进人物有的自强自立、感恩奉献,有的志愿服务、支教育人,有的创新、创业、立业,有的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先进群体,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先进典型在高校“生根开花”。
用青年学生视角表现典型
“荆楚大地高校何以英模辈出?我们认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针为此指明了方向。”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说,“先进典型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典范。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只有把握规律,创新手段,夯实大学生先进典型的‘良田沃土’,才能促进先进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进而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2012年,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程威,为了陪伴母亲走完最后一程,“背着身患癌症的母亲上大学”的事迹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在全社会引发了一股孝亲敬老热潮。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把程威同学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感人的先进事迹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教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湖北省充分利用思政工作队伍优势,“全天候”掌握舆情动态,形成了“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大力推广、深入学习、认真总结”的典型培育办法,及时发现和表彰在学习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此形成传带和辐射效应。
为了让典型人物事迹真正深入学生群体内心,湖北省除了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外,还注重挖掘精神内涵,提炼精神财富,使其成为大学生可学可用的支点。每推出一个典型人物,除了及时表彰并组织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外,还通过话剧演出、主题班会,以及拍摄电视教育片等方式,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典型。
用青年学生的视角和欣赏习惯来表现典型,唤起共鸣,可学易学。被赞誉为“时代新青年、身边好榜样”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杨子威,多次义务献血,两次捐献骨髓,在他的感召之下,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学生田强化名赴京捐献骨髓,武汉3名大学生为重症老人捐献“熊猫血”。
长江大学出现“10·24”英雄集体壮举不久,再次涌现了咸宁职院、咸宁学院4名大学生搭人梯救一对母子等4起见义勇为的义举。继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谭之平后,又挖掘出宫晓芳、侯海燕等一批带着父母亲上大学的先进典型。
经过一茬接一茬的努力与传承,湖北先进大学生典型已经形成了一个成体系的“群星方阵”。
“播撒下一颗又一颗的‘明星’种子,自然而然就能收获一片‘百花竞放’的花园。”刘传铁表示,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精神需求多层次、内心榜样多元化的特点,把学生思想的需求点和典型人物的闪光点相结合,树立起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标杆,让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坚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