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有院士近日在国内某大学演讲时,反对大学分为“一本二本三本”。这位院士反对“一本二本三本”是因为他觉得“把学生分为一本、二本、三本,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之间只是分数差异,分数差异不是人内在的东西。”
反对大学被分作“一二三本”,有其道理,确实这容易让人误解学生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近年来也屡有报道,非“211”、“985”院校毕业生在毕业招聘时频频遭遇用人单位的歧视。在中国高校的等级中何止“一二三本”那么简单,如果现在一劳永逸地取消了这样等级区分,真能让天下非“一本”的大学生顿感“翻身解放”。
不过,“一二三本”首先只是招生时用于投档的,不同考生有不同分数,不同学校受到考生的不同欢迎,为了让学校和考生“你情我愿”,教育部门才根据学生喜欢的程度和报考这些学校的人数多寡,设置了优先系列,排在最前面的是“一本”,以此类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二三本”只是一种技术安排,内含着学校的声望和教学质量,这些属于客观评价,并不必然隐含“不尊重学生”的歧视倾向。这位院士为学生着想体现了学者的情怀,但把技术方便同道德评价扯在一起,就有点过了。但愿这只是媒体对院士原话的断章取义,因为国外也有“常青藤院校”的称呼,也有学校专业排名,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学校的毕业生同样深受其惠。平等是好东西,但人为抹平客观差异,刻意制造没有基础的平等,要么是靠不住的,要么只是自欺欺人:录取时不分“一二三本”只是让招生部门为难,毕业时要求一视同仁,那招聘单位会找你拼命的。
中国大学未能培养出“一流人物”,这是事实,尊重学生不够,鼓励创新不够,都是其中原因。但不能由此得出,取消“一二三本”就能让“一流人物”脱颖而出的结论。如果大学生不管进学校时分数归入哪一档,只要不被“歧视”,立马就能成为“一流人物”,那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朝思暮想梦寐以求,一定会当下立法禁止划分“一二三本”。至于招生时会不会遇到麻烦,那就交给有关部门和院校自行克服得了。可惜,世界上不会有此等好事。
中国教育需要改革的地方不少,包括对学校进行名目繁多的排名,不少排行榜纯属“自拍”,严重误导公众。但过多关注细致末节,会让人失去对最关键的重点的把握,甚至导致严肃讨论成为玩笑或者恶搞。在社会上批评教育已经成为流行甚至狂欢的一种形式时,教育工作者需要观点严肃、论证严谨,而报道教育新闻的记者也必须表现出足够的专业素质。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